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
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,那么,你知道过度使用手机会有哪些危害吗?还是不要做“低头族”吧!
“长时间看手机,10岁女孩视力降至0.1"“每天玩手机到凌晨两三时,20岁男子患上脑萎缩""女子掉入井坑造成十级伤残,起因是走路时过于专注玩手机.…....随着智能手机日益深度地介入人类生活,有关“低头族""手机控"的安全隐患和事件越来越多。
过度使用手机,己然成为一大“隐形杀手”。除了加重近视、引发干眼症、易导致交通事故外,它还会带来哪些危害呢?
过度使用手机的两大指标:
所谓过度使用手机,又被称为“手机成瘾症",每天使用时长和触屏次数是界定“中毒”与否的两大标准。
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,用户在智能手机上进行点击、滑动等操作的次数,平均是每人每天2617次,而重度用户占比为10%,其平均操作次数高达5427次。同时,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机2.42小时,重度用户则为3.75小时。此外,用户平均每人每天使用手机76次,而对于重度用户来说,这一数字是132次。
江苏苏州曾于2014年组织课题组,对几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。结果更为惊人――被访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的占到71.07%,其中10.1%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7小时以上;手机停机或者忘记带手机外出时,感觉有些烦躁的占到31.26%,感觉有点焦虑的占到20.97%。
“手机控"现象在国外的青少年群体中同样存在。调查显示,40%的西班牙青少年手机成瘾,他们每天花在手机通话或短信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;超过1/3的意大利青少年拥有两部以上手机,并且沉迷于手机,难以自拔;36%的英国青少年认为自己无法离开手机。
现有医学研究证实,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的人,极易出现眼疾、头疼、幻听、颈椎病和睡眠质量问题。
正常情况下,我们每分钟眨眼16至20次,而看手机时,每分钟只眨6至8次,这将导致眼干。倘若长时间盯着手机看,还会加剧眼部肌肉疲劳﹐影响聚焦能力,导致视力模糊。最初可能只是暂时的,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永久性的,最终导致近视。有报道说,我国90%以上的小学生近视,原因就在于用“屏"过度。
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:
一、从睡眠角度来看
手机辐射会让人延迟入睡6分钟,并将深度睡眠缩短8分钟。如果经常开车发短信,撞车的概率将提高23倍。据统计,我国约有15%的交通事故是驾驶员玩手机引发的。
二、使用手机过度还可能让人变丑。
长时间低头玩手机,会令面颊和下巴的肌肉因重力而下垂,时间长了可能形成双下巴,呈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老态。
三、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减少我们的身体锻炼频率和强度。
更严重的,长期暴露在手机辐射环境下,亦可能对人的内在生理机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。研究发现,每天暴露在高强度的手机辐射中10小时以上,就会引起神经、内分泌功能紊乱。
四、社交冷漠和焦虑并存
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,而是我站在你面前,你却在低头玩手机”.....在很多“低头族"看来,手机屏幕里的世界比真实的生活更为重要。“低头族”日渐壮大,信息时代的冷漠也随之蔓延。
对于这种“手机中熟人、朋友成百上千,现实生活中却是孤家寡人"的现象普遍存在。微博、微信刚开始流行的时候,面对朋友圈中的各种“晒”,你是否总是乐此不疲地点赞或留言。可不久,你会发觉和一些朋友的距离变远了,有的朋友以前还会抽空一起吃吃饭、唱唱歌,现在全靠微信、QQ了,许久见一次时候,竟然会觉得有点陌生。
与此相关,过度使用手机者当中,还出现了一种“网络交流强迫症”。“时不时就想去朋友圈,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新鲜事发生。如果是自己发了照片,就更加急切地希望看到朋友点赞”,这是网友总结的“网络交流强迫症"之典型表现。
“以前的人没有手机不是过得也挺好,现在的人反而变成了手机的奴隶,沉迷于手机鸦片。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。"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林一芳认为,这在无形中会增加内心孤独感,减少个人存在的价值感,从而会降低人的幸福指数。
专家分析,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,可能与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有关。不少人觉得,“人机"交互比“人际"交互更容易掌控。和人交流,往往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,也很难让对方真正明白自己所想。相比之下,和机器交流则简单得多。但从长远来看,“低头族”会引发或加剧使用者的抑郁、焦虑等。很多离开手机便发慌、紧张、心神不宁的年轻人,其实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状况。
六、记忆力减退
通常来说,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记忆力减退、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的折磨,但这些症状在青年人群中近年来有逐渐发展的趋势。美国趋势机器全国调查中心的数据表明,目前18岁至34岁的群体比那些55岁以上的群体更容易忘记当天是星期几、忘了钥匙放在哪,甚至忘了洗澡。相比之下,只有“人名"这一项,是55岁以上群体比年轻人更容易忘记的。
七、注意力分散。
恰恰是由于数码科技在方便了生活的同时,也培养了我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习惯。在这过程中,也许你不会错过任何有趣的信息,然而注意力与精力已被大大分散。
此外,智能手机、电子设备貌似能帮人高效利用“碎片时间”,可大多数时候这只是假象。记忆的形成不是过去所有经验的单纯叠加,而是大脑每次对所接收信息的解码过程,及在此期间所有感性认知、理性思考与客观事实交互作用产生的信息的合集。这就是说,大脑最后记住的是整合过后的信息。没有被整合的碎片化信息,在回忆的时候是很难被追踪到的。用5分钟、10分钟的时间刷微博、看新闻,得到的都是简单的结论或片面的分析,而不是深度阅读与思考,这完全扭曲了“合理利用碎片时间"的初衷。
专家建议,数码设备的使用者应当养成勤用脑、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习惯,同时建立并保持有意义的社交、放弃无用的信息接收方式等。